綜合學術研究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實行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的方針,學術研究與設計規劃創作緊密聯系,針對國家城鄉建設中的重大課題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在建筑類相關學科的各主要領域全面協調發展,整體水平處于國內外學術前沿。
學院代表性科學研究成果包括:1987年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古代建筑理論及文物建筑保護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0年吳良鏞院士提出的“人居環境科學”獲陳嘉庚科學技術獎,2011年吳良鏞院士獲國家科技最高獎;以及江億院士團隊的“溶液式帶有全熱回收的模塊化空氣處理裝置及其系統”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建筑節能模擬分析平臺DeST及其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用于西部干旱地區空間的間接蒸發冷水機組”獲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等數十項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獎勵。
學院代表性設計實踐成果包括:建國初期梁思成先生主持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與“人民英雄紀念碑”;1992年吳良鏞院士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世界人居獎;以及關肇鄴院士主持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工程”、李道增院士主持的“天橋劇場翻建工程”、莊惟敏教授主持的“中國美術館改造工程”等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年建筑創作大獎及國家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等獎勵。另外還獲得重大國際設計獎勵包括:李曉東教授主持的福建“橋上書屋”獲2010年度阿卡漢建筑獎;呂舟教授主持的“都江堰伏龍觀和二王廟修復工程”獲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莊惟敏教授、單軍教授主持設計獲“中國國際博覽中心工程”國際競賽第1名等。
截至2012年底,學院共承擔縱向與國際合作科研項目300余項,其中包括“高效天然氣熱電冷聯供技術集成及示范研究”等國家863計劃項目課題、“低壓座艙內多種污染物產生和擴散的非線性規律”等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城市建設中生態規劃關鍵技術與方法研究及應用示范”等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的基本理論研究與典型范例研究”等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以及清華-MIT-劍橋三校低碳聯盟“低碳城市設計”等國際合作項目。學院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兩千多篇,其中包括SCI、SSCI、EI檢索論文400余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18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譯著和教材300余部。
專業學術研究
建筑學
清華大學建筑學學科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于1946年創辦。1985年,增設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點;1998年,首批獲得國家建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并入建筑學院,共同組建建筑技術科學系。在2003、2008、2012年的歷次一級學科評估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一級學科均排名全國第一。2007年,被首批認定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建筑環境工程2003年被認定為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歷次全國高校專業教育評估中,建筑學本科專業、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專業教育,均以優秀表現通過。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勵。65年來,本學科共培養了5000多學生。
建筑學一級學科下設方向包括: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建筑歷史與理論、城市設計及其理論、室內設計及其理論、建筑遺產保護及其理論、建筑美術、建筑技術科學、建筑環境工程。
學科特色以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為指導,樹立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理工與人文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教育思想,建立多系統、多層次學科發展體系;堅實依托于清華大學理、工、文、藝等多學科門類相融貫的豐厚教學資源與學科交叉氛圍。
學科師資雄厚,90%教師有博士學位,85%教師有海外學位或長期訪問學者經歷;生源優秀,以清華本科直讀生為主、其高考平均分保持名列清華大學各專業前2名,同時選招兄弟院校最優秀保送生,以約5%比率錄取全國考研統考生;教學模式,六年制本碩統籌教育培養模式、結合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國際交流豐富,與哈佛、耶魯、麻省理工、賓大、劍橋、德爾夫特、東京大學等世界一流院校保持穩定密切的聯合教學與科研、講座論壇交流、師生交換互訪與客座教授聘任。
學科貢獻包括:
(1)決策咨詢: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相關機構提供政策法規標準的咨詢,如大型公共建筑標準、住宅設計標準、綠色建筑標準、科學技術名詞建筑學名詞分冊參編單位、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學部分的詞條、建筑設計資料集主編單位;參與制定建筑行業標準,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領域多項研究成果直接被國家采納。
(2)行業影響:1950年代梁思成先生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1987年梁思成先生及其學術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1年吳良鏞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近年來關肇鄴院士主持的“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工程”、莊惟敏教授主持的“中國美術館改造工程”等獲得國家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等獎勵;江億院士的建筑節能研究獲三項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建國60周年評選的全國300項建筑創作大獎中,清華建筑學科獲30余項,以上表明清華大學建筑學科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行業領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此外,吳良鏞院士設計的菊兒胡同獲得聯合國世界人居獎、李曉東獲阿卡漢建筑獎等重大國際設計獎勵,也表明清華大學建筑研究與創作活躍在世界前沿。
(3)社會兼職:學院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科學院院士4人,國家設計大師1人,擔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主任、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等;擔任國際建筑師協會副主席,國際人居協會主席、副主席,國際建筑師協會職業教育委員會聯席主席、國際建筑教育“堪培拉協議”中方代表等國際機構重要職務;
(4)人才培養:清華建筑教育向國家及地方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包括院士9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16人,國內外建筑學院院長、副院長(系主任)33人,大型國有設計單位的院長、副院長68人,大型國有設計單位的正副總建筑師、總規劃師79人,中央政府各部委部長4人,司長、副司長11人,各省建設廳廳長6人,各市市長和副市長11人,國家級專業學會負責人16人。
城市規劃學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前身建筑系由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創辦。城市規劃教育始于1947年梁思成開設“都市計劃”課程。1949年解放后師生隨即投入到新中國建設事業和首都規劃之中。1951年吳良鏞主持成立市鎮設計教學組,1952年設立城市規劃本科專門化方向,同年招收研究生。1981年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全國首批獲得博士授予權。1988年成立城市規劃系,同年首批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以優秀評級通過歷次全國高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的研究生教育評估。2012年在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的首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一。培養博士研究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2篇(在迄今為止建筑類學科共3篇)。
城鄉規劃一級學科下設方向包括:城鄉歷史與理論、區域規劃、城鄉規劃與管理、住區與住宅、城鄉歷史保護與城市設計、城鄉規劃技術科學。
學科特色為以服務國家發展為辦學目標,圍繞城鄉建設重大關鍵課題,以區域、城市、社區多層次跨學科綜合研究,引領國內城鄉規劃學科發展前沿。突出理工與人文相結合的專業教育思想。依托清華多學科門類相融貫的豐厚教學資源與學科交叉基礎,形成了以人居環境為特色的科研、教學、實踐相結合學科體系重視理論建設,從早期的梁思成“體形環境論”到改革開放后的吳良鏞“廣義建筑學”和“人居環境科學”,學術思想緊隨時代發展,不斷追求學術創新。
學科師資雄厚,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專職教師中有兩院院士1名,90%有博士學位,72%有國外學位或長期訪問學者經歷,50%有國外及兄弟院校等學歷背景。兼職教授包括周干峙院士、鄒徳慈院士等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客座教授包括美國哈佛大學Peter Rowe、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Garry Hack、荷蘭德爾夫特大學Alexander Tzonis等世界著名學者。學生生源優秀,以清華本科直讀生為主(其高考平均分保持名列清華大學各專業前3名),同時選招兄弟院校城市規劃專業最優秀保送生,并以約5%比率錄取全國考研統考生。國際交流豐富,與哈佛、耶魯、麻省理工、賓大、劍橋、德爾夫特、東京大學等世界一流院校保持穩定密切的聯合教學與科研、講座論壇交流、師生交換互訪與客座教授聘任。
學科貢獻包括:
(1)創建面向中國特色城市規劃建設的中國人居環境科學基礎理論。該理論界定了中國人居環境的層次結構;發展了整合規劃、建筑、園林等人居環境核心學科的方法,進而綜合經濟、社會、文化等相關學科,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與理論指導。成果獲得199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陳嘉庚技術科學獎、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時獲得世界廣泛認可。
(2)開展城市規劃典型范例研究,提升中國人居環境整體研究、規劃設計與建設水平。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費孝通等評審專家認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高??茖W技術獎勵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點項目,被鑒定為“國內第一次大規模的、重要的區域規劃研究,也是一次區域規劃方法論的成功探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持北京菊兒胡同舊城更新項目,獲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世界人居獎等。
(3)支撐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制定與重大項目決策。承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重大科技咨詢項目,承擔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承擔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項目等。北京亞運會與奧林匹克研究建議納入國家決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長期開展城鄉空間發展研究,為北京、河北、天津、廣州等重要省、市的關鍵性規劃決策提供理論支撐和方向性咨詢。
(4)產學研結合,通過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平臺,結合長三角、京津冀、滇西北等區域規劃研究,以及北京、天津、廣州、南京、無錫、桂林等城市規劃實踐,轉化規劃設計科研成果,為大規??焖俪擎偦峁┮巹澰O計技術支持。參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成果獲得全國優秀勘察設計金獎、全國優秀城鄉規劃 一等獎。積極承擔四川汶川地震災后重建、青海玉樹地震災后重建中的各項規劃設計與研究工作等。
(5)為國家規劃建設領域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421名,博士研究生93名,培養了11個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北京、天津、廣州、南京、濟南等)的規劃局局長,3名院士,多位省市、地方領導,以及中規院、京津渝等省市規劃設計院的領導和業務骨干,并在英美大學和國內重點規劃院校擔任教學與領導崗位。
(6)兼職重要學術機構團體。教師正在或曾經擔任的社會兼職包括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SE)主席、國際建筑協會(UIA)副主席、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副會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城市規劃》主編等。
風景園林學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前身建筑系由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創辦,在2003和2008年一級學科評估中,建筑學一級學科(含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均被評為第一;被首批認定為國家重點一級學科,曾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65年來共培養5000多學生。2012年在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的首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二。
清華風景園林學科包括1個系(景觀學系)、2個所(景觀園林研究所、資源保護與風景旅游研究所)、3個實踐基地;參加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本學術期刊(《世界建筑》《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建設;是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三個支柱學科之一。
學科特色:
(1)歷史悠久。1951年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北京農業大學、北京市政府建設局合辦“造園組”,是新中國第一個風景園林學科。其后60多年一直堅持風景園林研究、教學和實踐。
(2)課程體系先進。2003年景觀學系成立,聘請前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風景園林系主任勞瑞?歐林(Laurie Olin)為首任系主任和講席教授,建立以規劃設計為核心、科學合理、國際一流的研究生課程體系。
(3)教學研究實踐緊密結合。歷史理論研究領域出版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等奠基性著作;自然遺產保護、生態修復、城市大型公園、景觀設計、綠地生態效益等方面,承擔大量科研和重要規劃設計項目。
(4)國際交流密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旅游組織等建立經常性聯系,與哈佛及德州大學、德國柏林工大、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日本千葉、英國建筑聯盟學院、港大等開展師生訪學、聯合設計課教學。
(5)學術成果優秀。獲首屆中國風景園林優秀規劃設計獎6個一等獎中的4個。
風景園林學一級學科下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風景園林理論與歷史: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國近現代園林、西方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區規劃理論、景觀設計理論、景觀設計評論等方面積累了高質量學術成果。(2)園林與景觀設計:承擔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青海原子城紀念園、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園等大量獲國內外同行高度好評的實踐項目,并將其成功植入研究生規劃設計課程。(3)地景規劃與生態修復:在綠地生態效益評價、景觀水文、園藝療法、旅游度假、工業廢棄地修復等新領域進行重點拓展,國際合作和多學科合作是主要特色,如與哈佛大學合作工業廢棄地景觀修復研究。(4)風景園林遺產保護:承擔泰山、黃山、梅里雪山、五臺山、九寨溝等世界自然和混合遺產的規劃和申遺工作,成果數量和質量均名列前茅。多次受邀參加有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會議。(5)風景園林技術科學:提出數字風景園區、智慧園林等理論框架,并在黃山和頤和園等重要風景園林地實踐。
學科貢獻包括:
(1)決策咨詢。受國家發改委委托、由8部委參加,楊銳教授作為專家組組長起草《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保護“十一五”規劃綱要》,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在國家層面以遺產地(包括文化、自然和混合遺產地)為對象的專項保護規劃綱要,于2007年由國務院批準頒布;受國家旅游局委托,本學科教師執筆起草《旅游規劃通則》(GB/T18971)、《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GB/T26358)等國家標準,已頒布實施并完成配套文件編寫;本學科教師負責《建設事業技術政策綱要》的自然文化遺產部分;負責《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研究報告(2009-2010)》的“風景名勝區發展研究”專項報告,并參與其中“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和“風景園林教育”等專題報告的撰寫等。
(2)行業影響。作為召集人和主要執筆人單位完成《增設風景園林學為一級學科論證報告》,在風景園林學成功申報一級學科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組織承辦2009年第一屆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年會,是本學科第一次全國性綜合學術會議,對學科融合發展具里程碑性意義;產學研結合完成多項國家級重要項目: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黃山、泰山、北京風景名勝區體系、辰山植物園、青海原子城等獲得系列獎項;2010年被委任為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小組主持單位;是國務院學科評議組風景園林學學科兩個成員之一。
(3)社會兼職包括: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小組組長、國務院學科建筑學學科評議組特邀代表、全國風景園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中國園林》副主編/編委、美國L + A LANDSCAPE ARCHITECTUR雜志主要創辦人、香港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國際評估專家、住建部風景園林專家組成員、中國森林資源評價委員會委員、全國林業系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委員、北京園林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