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多規數據融合與動態認知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組在北京、深圳、廣州等地,以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了課題績效評價會。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領域七位專家組成專家組出席會議對課題成果進行績效評價,項目負責人、課題負責人、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骨干50多人參加會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黨安榮教授代表“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組作課題績效評價報告。
課題績效評價會議北京線下分會場(吳金峰攝影)
“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是“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關鍵技術及示范”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城市多規數據融合與動態認知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的第一課題,肩負構建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的重要任務。本課題由清華大學承擔,建筑學院黨安榮教授是課題負責人,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建筑大學參與,子課題負責人包括清華建筑學院譚縱波教授、周文生副教授,北京建大蔣捷教授,清華同衡李棟高工。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績效自評價報告,審查了相關文檔材料,經質詢和討論,一致同意課題通過績效評價。
“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報告
黨安榮代表“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從課題總體進展情況、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效益、人員投入及資金使用情況等方面對課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匯報。作為“城市多規數據融合與動態認知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項目的第一課題,研究目標是:研究構建面向多規協同的城市空間規劃理論框架,著重突破多規協同數據體系構建、數字規劃方法體系和知識模型、多規協同矛盾體系構建與發生機理分析、空間規劃規范標準體系制定等技術關鍵,為下游課題提供理論、技術、方法、模型、標準等支撐。
經過三年研究,課題完成了各項既定研究目標要求,取得了預期研究成果。課題針對國土空間規劃理論與技術需求,研究并明確了多規協同的矛盾沖突及原因路徑,提出了基于人居環境科學的國土空間規劃理論框架,遵循“以人為本、生態文明、五位一體、持續發展”4大理念,整合了“空間的理論”與“規劃的理論”,在“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嵌入人居環境科學的5原則、5層次和5系統;設計了面向多規協同的空間數據體系,形成針對多規協同的數據治理方法;構建了涵蓋多源(元)多模態數據精準獲取與融合、城市空間規劃精準管控、城市發展狀態動態認知與評估的技術體系,探索了基于DAS(文檔即系統)的空間規劃技術方法;構建了面向多規協同的標準體系,編制了空間數據標準;形成了一套涵蓋規劃編制、實施、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理論與技術框架。
“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內容與組織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多規數據融合與動態認知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及課題于2019年7月啟動,2022年6月結束。經專家組評議,“城市空間規劃理論體系與智能管控技術框架”課題順利通過績效評價。專家組認為,課題組揭示了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協同的矛盾沖突及其機理,提出了基于人居環境科學的國土空間規劃理論體系,構建了由數據治理體系、技術方法體系、標準規范體系構成的城市空間規劃智能管控技術框架,為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的實現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課題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課題組織管理有效,技術資料歸檔完整,符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管理規定。隨后,課題還將配合總體項目作好梳理總結,迎接項目層面的驗收評審。
課題績效評價會議北京線下分會場部分人員合影(陳興芳攝影)
供稿:吳金峰、甄茂成
編輯:李耀武